7月11~12日,全國農技中心在新疆庫爾勒組織召開了2023年全國秋糧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會議交流了玉米、中晚稻和馬鈴薯重大病蟲害前期發生動態和發生特點,重點分析和研判了下半年秋糧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安排部署了秋糧病蟲害監測預警工作。此外,還首次開展了全國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監測設備現場比試。
會商分析,預計玉米中后期病蟲害總體中等至偏重發生,發生面積8.3億畝次,其中蟲害5.8億畝次、病害2.5億畝次;草地貪夜蛾、三代粘蟲、棉鈴蟲等遷飛性害蟲對玉米生產威脅大,大斑病、褐斑病、南方銹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區偏重發生。中晚稻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9.5億畝次,其中蟲害6.6億畝次、病害2.9億畝次;稻飛虱、二化螟、紋枯病在大部稻區偏重發生,稻縱卷葉螟、稻瘟病中等發生。馬鈴薯晚疫病在東北、西北和華北主產區總體中等發生,發生面積778萬畝。
為落實好新發布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設備技術參數與性能要求》(農業行業標準NY/T 4182—2022),會議安排了現場比試環節。在以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所長陸宴輝為組長的評價專家組把關指導和與會代表的共同監督下,來自8家企業的11臺智能化監測設備,進行了圖像自動識別與自動計數準確率、性誘誘蟲能力和自動計數準確率等多項比試。通過“標準統一公開、過程嚴格公平、結果清楚公正”的現場比試,比出了各家監測設備的優勢和不足,引發了產學研推用全鏈條的關注和思考,探索出一條以實效檢驗評價監測設備性能、以技術引領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新路徑。
會議要求,要立足減損增產,突出抓好病蟲害監測預警等防災減災各項關鍵措施落實,努力實現“以秋補夏”,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針對草地貪夜蛾、草地螟、水稻“兩遷害蟲”和稻瘟病、玉米南方銹病、大斑病、馬鈴薯晚疫病等病蟲害重發突發的嚴峻形勢,全國測報體系要進一步提高站位、明確責任、強化擔當,繼續發揚不怕苦、不怕難的優良作風,全力以赴做好監測預警工作。同時,要以相關標準為衡量依據,運用好此次智能化監測設備現場比試的結果,按照先進、適用、實用的原則,選好配好病蟲監測儀器設備,建設好田間監測點,繼續推動測報工作智能化、數字化、精準化發展。
全國秋糧主產區的29個省級植保機構的測報技術人員以及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南京農業大學、河北農林科學院植保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家氣象中心等科研教學單位專家參加會議。全國農技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徐樹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晶,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副州長巴岱出席會議并講話。
(1)本網旨在傳播信息,促進交流,多方面了解農藥發展動態,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3)“信息來源:江蘇省農藥協會 農藥資訊網”為原創文章,轉載時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4)本網轉載文章的版權屬于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